产品

bob官方平台下载

bob官方平台下载

薪水3倍、不内卷:非洲正成为失意大学生的就业天堂?

发布时间:2024-02-10 12:14:12 来源:bob官方平台下载

  月薪3-4万,去非洲当养鸡场场长。年初这则招聘启事,打破了我们关于“穷苦非洲”的刻板想象。

  贫穷、战乱、社会治安可怕,这是22岁的中国女生茉茉对刚果金首都金沙萨的最初印象。她在这里的一家中国通讯企业工作近四个月了,从未单独外出,更谈不上去街上闲逛。如果必须外出,她就跟同事结伴,坐公司的车点到点。

  不过生活久了,非洲的另一幅面孔也在向他们展开:不卷不内耗,生活舒适,简简单单的快乐。

  在非洲,跟茉茉一样的中国人有近15万,他们分散在20多个中非合作建设的工业园里,这里的中国企业超过3500家。

  作为使用法语人数最多的洲,非洲一直都是法语专业毕业生最大的海外就业地。现在,越来越多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选择被外派到非洲工作。

  对许多在国内就业市场受挫的年轻人来说,非洲是退路也是出路,一个“更划算”的选择。

  她一直记得2022年12月7日,她临行去非洲工作的前一天。她的家乡广州还处于疫情风暴中心,因为核酸有效期过了半个小时,她被酒店拒绝入住;她又走到麦当劳门前,看见里面的椅子都被掀起来了,写着禁止堂食,她最终只能走到一个公交站的凳子上坐了一整夜。

  那个晚上,她想过去了非洲之后,也许会感染新冠病毒,下次再回国也不知道是何时了。但第二天刚落地刚果金,她就看到了国内放开的消息。

  在非洲的中国公司能够分为三类,一类是高科技企业,比如华为、中兴、OPPO、大疆之类的,第二类是做基建的国企,比如中建,第三类是做贸易的民企。茉茉所在的公司属于第三类。

  很多人对非洲的印象除了战乱就是疾病,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会跟候选人反复沟通,确认他们真的了解这边的情况。茉茉的工作就是给企业做招聘,本地员工和中国员工都招。

  她也问过周围很多同事为何会来非洲,每个人都告诉她是因为这里的高薪。她仔细地了解过,外派非洲的薪资主要由两部分所组成,一部分是正常薪资,硕士每个月1.5到2万,这部分和国内同岗位的区别没有过大;另一部分更可观的,是海外补贴。企业会综合外派国家的各方面条件给予补贴。

  撒哈拉以北的非洲地区靠近地中海和欧洲,在地理风貌和生活小习惯上都跟“穷苦落后”的非洲关系不大,南非等老牌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在非洲也不算太差,其次是西非国家,条件最为艰苦的则是中非的一些国家。通常,你所去的国家越混乱,越危险,你能获得的补贴越高。

  综合下来,应届生去非洲,起薪绝大多数都是大陆同岗位薪资的2-3倍。再加上公司解决了大部分生活起居上的问题,娱乐和消费又很匮乏,许多外派非洲的员工将此视为一个绝佳的储蓄机会。许多法语专业生毕业之后会选择去非洲工作几年,为自己攒一笔留学资金,之后去往欧洲或者其他发达地区留学或生活。

  事实上,年轻人很少考虑更长远的问题。外派去非洲,所签下的劳务合同一般都是三年起,到期之后公司才会允许员工回大陆工作,如果要提前回国,也许只有辞职这一条路。但许多应聘者早已不再在乎这一点,“现在没有人会想长久跟一个公司绑定一起的,许多人想的是我能赚半年的钱就赚半年的钱,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在去到非洲之前,每个人对那儿的印象都差不多,也有些人对这里有错误的预期,茉茉去了非洲才三个月,已经听到了不少八卦。有人一下飞机就吵着要回去的,也有来了一周就在谋划辞职的,也听说过回国之后换工作不顺利又重新回非洲的案例。

  茉茉来非洲的一部分原因是以前学校做课题的时候去过非洲,另一个缘由是跟就业大环境有关。

  在研究生毕业之前,几乎有整整一年的时间,茉茉都在等待一份更好的offer。她并不是那种心高气傲的求职,要求也不高。但这一年里拿到的所有工作机会,竟没有一份比得上那份要将她外派去遥远的刚果金的工作。

  去非洲远不是茉茉的首选,她先是经历了考编大潮。一个双一流高校的行政岗位发出招聘,出现在报考名单上的全是985、211高校的毕业生,其中还不乏海外名校的。她去考了几场,全部落选了。紧接着,她把目光投向了非公有制企业。但是她对企业的印象并不好,无非是加班、被压榨,她很难接受这就是以后的工作常态。

  她海投了许多工作机会,投出去的那些简历里只有一半会收到回复,非洲的工作就是在此阶段投出去的,花了两个月她才拿到offer。

  去年毕业于国内211院校法语专业的曾可依,也是在中国和非洲之间,选择了后者。

  尽管早已经知道法语专业的毕业生日后最大的海外就业市场并不是法国,而是非洲,但她起初并没有真的想过这条路。她原本打算考研,但考虑到家庭情况,她还是选了先工作。来非洲之前,她是在国内的就业市场里探索过一番的。来非洲,几乎是在没选之下的选择。

  在此之前,她对非洲没有一点想象。她到这里,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是挣钱,“我和我同期的同学都想要一个物质保障,就等着在这里工作两三年,回去买一套房子”。她也不知道为啥会这样,只想拼命储蓄,要把钱攥在手里才安心。

  曾可依觉得自身这一代是焦虑的一代,当她从媒体上听到“寒气传递给每一个人”的时候,就特别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因此她认为,赚钱是最重要的。

  曾可依时常怀疑,这份工作是自己真的需要的吗?在非洲,没有一点工作之外的生活,连喝奶茶和点外卖都做不到。她时常感觉要跟国内的环境脱轨了,好像肚子进入了另外的人生轨迹。

  张兰兰第一次踏上非洲就被迫待了十一个月。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面临的只有天价机票和航线熔断,刚去不久的时候,她还抑郁过一段日子。去看心理医生,一见到医生就开始哗哗流泪,医生问她,“你若不想再待在这里,我可以给你开个病例条,这样你就能回去了。”

  后来再回头去看那段抑郁的日子,想着也许是因为自己太久没有从工作的环境里抽离出来了。企业考虑到员工的人生安全,通常会限制员工的出行自由,张兰兰所在的国企管理尤其严格。生活起居都在一栋楼里,大多数时候,她都不能离开那栋大楼。

  在非洲那些日子,孤寂、痛苦、无聊都是常态。在去非洲之前,许多人都想过一种能深度体验当地风土人情的生活。但事实上,这终究是美好的幻想,大多数时候都是中国同事们聚集在一起,出入有司机,活动范围仅限几个商场和餐厅,在当地街道上自由行走交流的时刻少之又少。

  不过非洲也有非洲的好。比如当地人的热情,工作不卷——之前她在国内的电商企业,前半年因为是新人,一直在学习,每天加班到八九点,那时候付出和收获成正比,也还能接受。但是越往后,节奏就越来越不能自己掌控了,一直在加班,没有一点喘息的空间。跟国内比起来,在非洲的社畜生涯轻松得算是天堂。

  出国之后,陆陆续续听说国内工作的同学被裁员的消息,她庆幸,自己幸好抓住时机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