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产品

产品

我们的鸡 也被卡脖子了

发布时间:2024-03-15 16:01:34 来源:产品

  ,按病原体类型,可分为非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高致病性三类,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所有禽病中最致命的一种,死亡率高达100%。

  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由于病毒对干燥和低温的抵抗力更强,所以天气骤变的晚秋、早春和温度较低的冬季成为了禽流感的多发季节。

  今年年初,美国爆发了高致病性禽流感,近期,随着秋冬季节来临,家禽的抵抗力下降,病毒存活能力增强,加上迁徙类野鸟对传播,导致高致病性禽流感在美国大面积扩散。

  USDA统计,截至10月14日,美国已经有42个州出现了禽流感疫情,累计感染禽只数量超越4700万羽。

  美国农业部称,本次疫情是自2015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禽流感疫情,而大洋彼岸的欧洲,也正在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禽流感。

  10月3日,欧洲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ECDC)发出报告称,欧洲本次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病例数量和地理分布范围都创下历史纪录。

  2022年6月至8月期间,在欧盟国家野生鸟类中检测到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与2021年同期相比,今年6月至9月在家禽养殖场发生的感染数量是去年的五倍,在此期间有190万只农场家禽被扑杀。

  从地区来看,从斯瓦尔巴群岛到葡萄牙南部,再到乌克兰东部,疫情影响波及了37个欧洲国家。

  在禽流感疫情下,为控制疫病传播,相关国家政府采取了大批量扑杀家禽的措施,全球鸡肉的供应趋于紧张,价格也在上涨。

  欧盟鸡肉价格自2022年以来一直维持在高位,远高于历史五年同期均值,截至10月3日,欧盟肉鸡批发价格为2.64欧元/千克,同比上涨约33%。

  美国的鸡肉零售价在8月达到了254.17美分/磅,同比上涨18.29%,创下四十年来价格最高值。

  禽肉作为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最重要的包含鸡、鸭、鹅肉等。其中,鸡有高蛋白质、低脂肪的特点,可以较好地满足大家对于健康和美食的平衡需求,是世界第一大肉类生产和消费产品。

  在我国,鸡肉是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消费肉类。根据USDA 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鸡肉产量和消费量均占全球总量的15%,位居全球第二。

  目前,我国鸡肉不依赖进口,国内供给有保障,所以这波在国外蔓延的禽流感疫情,短期来看,对我国鸡肉供应的影响有限。

  不过,虽然鸡肉自产有保障,但鸡种还是依赖进口,特别是占据我国鸡肉消费市场半壁江山的白羽肉鸡,此前更是长期100%依赖进口。

  根据卓创资讯数据统计,2021年我国祖代种鸡引种量中,来自美国的数量占比达60.10%,2022年1-4月这一比例增至90.94%,因此美国是我国主要的祖代鸡供种来源。

  根据海关总署规定,当一国或地区发生禽流感疫情,我国将禁止直接或间接从该地进口禽类及产品入境。

  2015年,美国和法国分别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我国就暂停了从这两国进口祖代鸡。2016年,我国祖代鸡的进口一度处于断档状态,全年进口总量63万套(一套有10只母鸡,一只公鸡),创下十年新低。

  所以,今年美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暴发,长久来看,若疫情持续,可能会引发我国种禽贸易受阻,导致我国祖代种鸡产能缩减。

  鸡肉是中国国民餐桌上的常客,我国肉鸡的品种最重要的包含白羽肉鸡、黄羽肉鸡、淘汰蛋鸡和土杂鸡等。

  白羽肉鸡是从国外引进的“快大白鸡”,主要特征是生长速度快,拥有更低的料肉比,相应地具有较低的养殖成本,适合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主要用油炸,烧烤和煎炒等烹饪方法,是熟食、快餐企业的上佳之选。

  黄羽肉鸡则源自我国本土,具有体重较小、生长周期长、抗病能力强、肉质鲜美等特点,更适合中式烹饪,比如炖汤、白切鸡、扒鸡等;同时由于饲料转化率较低、饲养成本比较高,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方面较白羽鸡不占优势。

  目前,白羽鸡是我国产量最高的鸡种。中国畜牧业协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白羽鸡出栏量为65.32亿只,同比增长9.6%,占我国肉鸡产量的53%。

  近30年来,我国禽肉消费增长迅速,年复合增长率为6.86%;人均鸡肉消费量也在持续不断的增加,从1984年的1.03公斤增长到了2019年的12.01公斤。这背后,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白羽肉鸡提供的廉价高效的蛋白质来源。

  有点年岁的读者朋友一定在QQ空间见过这样一种谣言,说肯德基用的鸡四十二天就能长大,长出八个翅膀,是基因突变的产物,专门毒害中国人。这显然是无稽之谈,但四十二天长大确实是对的,这就是白羽肉鸡的优点,生长周期短,它也因此成了“疯狂星期四”的主角。

  白羽肉鸡生长周期短,40-42天即可出栏,饲料转化率偏高,饲料却仅为自重的1.6倍,堪称“蛋白质制造机器”。

  而白羽肉鸡之所以能成为肉鸡中的“战斗鸡”,并不是自然演化的结果,而要归功于现代生物遗传科技的定向培育。

  现代肉鸡育种,多采用配套系方法——以多个具有不一样优良性状的专门化品系为亲本,通过配套杂交,最终得到“最优组合”的商品鸡。

  以四系配套为例,白羽肉鸡繁育需要经历5代:纯系原种鸡—曾祖代鸡—祖代鸡—父母代鸡—商品代鸡,核心群遗传进展需要4~5年传递到商品鸡。

  纯系是指在原始的基础品种中,选育出已选择用在所有性状的品系,并选择将用于孵化成为基础种鸡的雏鸡的卵。

  祖代种鸡是由原种鸡产下的卵孵化的鸡组成,并在这一代中,选择部分种鸡用于父母代小鸡;接着再将父母代种鸡选择用于雏鸡的卵作为商品代,商品代从蛋中孵化后,才最终流入我们的餐桌作为肉。

  白羽肉鸡育种要求高,要达到不同性状、性能之间的最优组合。比如,祖代和父母代种鸡,需控制体重以提高产蛋量和受精率;商品代鸡则要求更高的饲料利用率。

  育种过程也是一代一代的“优中选优”,让特性显著的鸡群进行纯系繁育,从后代中挑出特性更突出的鸡保留下来,如此循环往复。

  为了保证基因的稳定性,对每一代育种动物的繁殖及性状筛选都要比较长时间,鸡的优点也一代代不断增强。

  其中,几乎所有的遗传选择工作,都是在各种纯系种鸡中完成的,祖代和父母种鸡主要是扩大这些经过严格挑选的鸡的后代数量。

  所以,一般只有原种鸡和曾祖代鸡可以留种繁殖,父母代产生的只能是商品代鸡,商品代就只能产蛋,或者直接长大肉用。

  过去的80多年,北美和西欧国家对鸡的生长速度、饲料报酬和胴体组成进行了系统的遗传选育,才形成了今天的白羽肉鸡品种。

  也就是说,现在市场上的白羽肉鸡,是作为商品代出售的。其父系来自白科尼什鸡,母系来自白洛克鸡;白科尼什鸡的父系又由红色阿希尔鸡、英国黑胸红色斗鸡和马来鸡杂交而成……

  因为白羽肉鸡的父母并不是白羽肉鸡,所以用白羽肉鸡和白羽肉鸡一起培育的后代,很难维持其优质特性,会逐步退化成长得慢、肉质差的“弱鸡”。

  一般来说,祖代种鸡引种后成为后备祖代鸡,经过7个月第一个父母代雏鸡孵化,15个月后就需要被淘汰。父母代雏鸡经过7个月第一个商品代雏鸡孵化,15个月后也会被淘汰。

  因为只有原种鸡和曾祖代鸡可以留种繁殖,否则将因为性状分离发生种性退化,所以国外厂商坚决不卖原种品系,只卖配套系祖代,相当于“只卖给我们一幅画,坚决不卖给我们作画用的颜料”。

  我国也曾尝试过白羽肉鸡的自主育种。在80年代中期,由中国、美国、泰国三国合资建立的北京家禽育种公司,从美国引进艾维茵纯系,开启了我国白羽肉鸡本土育种工作,到2001年,国产艾维茵肉鸡已经占国内市场的54%以上。

  然而,21世纪初的禽流感过后,本土育种落入低谷,进口规模不断加大,后来逐渐放弃自主育种,自2004年开始,我国祖代种鸡已经就100%全部依赖国外进口。

  从时间角度看,祖代鸡的淘汰时间约为15个月;从量的角度看,每套祖代鸡可以产 45 套父母代肉种鸡;每套父母代肉种鸡可提供约 110只商品代鸡苗。

  2020年,中国人吃掉了约120亿只鸡,其中白羽肉鸡约50亿只。面对庞大的白羽肉鸡消费需求,由于没白羽肉鸡原种,国内养鸡场每年都需要从国外引进多则达到150万套的白羽肉鸡鸡苗。

  最核心的种源没有掌握在手中,完全依赖国外供应,即使规模再大,也是处处受制于人。

  比如,国外企业完全掌握定价权,能够对鸡苗随意提价。中国平均每年进口超过100万套祖代鸡,而鸡苗的进口价格已经从最初的每套5美元上涨到37美元。

  对此,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文杰也曾说:“人家的种,人家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刚出壳的小鸡,漂洋过海坐飞机过来的,你想想成本有多高。37美元一只。一只小鸡,刚出壳的小鸡。这还是随行就市,有些时候还要高。”

  我国白羽肉鸡养殖成本中,占比最大的就是雏鸡费,约占总成本的33%,一羽雏鸡抽走近1/3的成本。

  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没发生过。比如,2015年,美国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中国的种禽贸易就被迫中断了半年,而断供时间一旦超过一年,中国的肉鸡产业就会面临崩溃,很多从业者至今谈起都心有余悸。

  运输途中,不仅会产生死亡损耗,在无疫病情况下,引进的祖代鸡都是刚出壳第一天的小鸡,而从国外的出壳孵化场,到中国种鸡场,大概需要30-40小时,很容易产生应激,活下来的小鸡性能也会受到影响。

  而且在疫病进化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残留一些病毒,虽然量很小,但小鸡运输途中的应激可能会激发病毒加快繁殖,带来疾病传染的风险。

  比如,新冠疫情以来,种鸡的平均引种时间增加了将近1倍。以前新西兰的种鸡可以飞到中国上海和北京,而疫情发生以后,飞机不能直飞,需要从曼谷、迪拜转机到中国。

  此外,欧美人喜欢吃胸肉,不喜欢吃鸡翅和鸡腿,国外白羽肉鸡在育种性能的更新和选择上,主要是针对了欧美人的偏好,所以白羽肉鸡的胸肉率逐年增加,而中国消费者爱吃的鸡腿和鸡翅却基本维持不变。

  畜禽育种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我国育种起步较晚,面对世界顶尖动物遗传育种专家用了近百年时间培育的优质白羽肉鸡品种,我国自主培育鸡种的压力大且风险高,很少有企业愿意去攻克。

  国外龙头也严禁中国企业组织育种,在得知我国企业做白羽肉鸡种源自主培育的消息后,还曾实地到访,发出“停止育种,否则就断供”的威胁。

  良种是家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想要破解长期被外国厂商借“鸡”发难的困局,出路只有一条:实现自主育种。

  2014年3月,农业部制定了《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14—2025)》,提出到2025年,育成2至3个达到同期国际领先水平的白羽肉鸡新品种。

  终于,在2021年年底,三个国产快大型白羽肉鸡的新品种,“圣泽901”、“广明2号”和“沃德188”成功通过审定,标志着中国白羽肉迈出了种源自主可控的第一步。

  圣农股份的董事长傅光明形象地称之为:“把卡在我们脖子上的手指头一根一根掰开了。”

  培育品种通过审定,虽然只是打响了白羽肉鸡“种业翻身仗”的第一枪,但从审定门槛来看,这一枪也足够响亮。

  因为我国的品种审定要经过3~4个世代,有完整的系统记录,所有后代都会经过国家遗传资源委员会评估。同时,也要有足够规模的中试试验,大规模中试具备门槛后,才能向农业农村部申请国家品种审定。

  2021年,我国祖代白羽肉鸡引种量为124.61万套,是近年引种数量最高的年份。当前,“圣泽901”已经具备祖代白羽肉雏鸡130万套的理论供应能力,“广明2号”也具备祖代30万套的产能。

  所以,理论上说,国产白羽肉鸡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具备的祖代肉鸡潜在供应能力,已经能够对白羽肉鸡的国产替代形成有力的支撑。

  9月22日,白羽肉鸡新品种产业化推进对接活动顺利在北京举行,圣农股份、新广农牧和沃德辰龙3家育种企业,分别对“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进行了推介。

  会上,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表示,这三个新品种性能与国际领先水平不相上下、各有千秋,部分指标更优,综合效益指数达到或超过国际水平,产品特性更符合中国人消费习惯。

  例如,圣农集团自主培育的“圣泽901”在今年自用的几个批次统计均值看,出栏日龄37.4天、出栏体重2.58公斤、成活率93.7%、料肉比1.55,与国际领先水平不相上下。

  实际上,在2019年3月,国外育种公司就对圣农股份实行了全面断供,圣农便开始使用“圣泽901”替代国外品种。

  2021年底,“圣泽901”通过农业农村部新品种审定后,圣农马上试探性推广,通过客户养殖做试验对比。

  截至2021年底,圣农累积推广“圣泽901”父母代种鸡1000万套,商品代肉鸡10亿羽,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2022年底将具备1750万套父母代种鸡的年供种能力。

  《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明白准确地提出,到2035年,自主培育白羽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企业和品种品牌。

  目前看来,我国白羽肉鸡自主培育新品种,已经具备良好的性能基础、养殖效益和产能支撑,未来几年,国产替代进程有望加速。

  今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在欧美的暴发,给全球白羽肉鸡行业带来大幅度波动,国际种禽贸易受阻,也为国产白羽肉鸡的产业化推广带来了追赶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