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胸类

胸类

龙潭村里兴农谈(二)产业兴农:土地里长出新财富

发布时间:2024-04-01 10:12:02 来源:胸类

  位于两山之间的一片空地上,一大片百合长势正旺。杨红伟雇用的几名村民正在把兑好的药水,喷洒在枝叶上。2个月后,埋在土里的鳞茎就会被挖出,作为食材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刚刚完成打顶(指掐去顶尖,有利于加粗生长和加速果实发育,也称打尖),现在进行杀菌消毒。”杨红伟介绍,在油田工作队的技术指导下,他的百合种植培养面积从过去的十几亩增加到60亩,不仅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还提供了10多个就业岗位。

  农民要致富,需要产业,更需要人才。“帮扶不是简单的资金帮助。打个比方说,不是给村民送鸡蛋,而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养鸡孵蛋。”张连平表示,乡村振兴,关键是要找到比较合适产业,培养本土人才,提高自身“造血”能力。

  龙潭村农田少、山坡林地多,机械化作业困难。“恩施被称作世界硒都,富硒、高山、有机作物是这里独特的竞争优势。”张连平介绍,他们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在做好茶叶、箬叶和生猪养殖等传统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土豆、百合种植和果林养禽等产业,引进马尔科土豆种植50余亩,邀请恩施州农科院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定期到现场精心维护打理,减少病虫害。

  “去年,与本地土豆相比,马尔科土豆每亩产量提高20%。”颜昌俊介绍,他们采取集中讲课、上门指导和广播宣讲等方式,开展种养殖培训,提高农户技能。

  鹤峰县是“箬叶之乡”,作为制作料理的原材料,箬叶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每年价格都在涨,一直供不应求,被称作绿色银行。”覃章林是当地合作社负责人,和箬叶打了30多年的交道。他回忆说,过去村民主要上山采摘野生箬叶,山里地形复杂,不慎跌伤的情况不少。工作队带领村民发展箬叶“野转家”(野生转为家庭种植)200余亩,“利用房前屋后、山坡林地种植,再也用不着冒着风险上山采摘了。”

  箬叶的存储同样是难题。“当天采摘,第二天就必须加工完,否则就会变黄、烂掉。”令覃章林高兴的是,工作队利用帮扶资金扩建箬叶保鲜冷库、购置箬叶加工设施,推动产业全过程有效衔接。“箬叶库存能力从过去的200吨提高到400吨,直接带动了种植规模逐步扩大。”通过技术指导,“野转家”箬叶种植成活率达90%以上。

  “事实上,箬叶‘野转家’种植,两三年以后才能见到成效。”张连平说,不满足当前一时一事,着眼乡村长远发展,正是油田的帮扶理念,“包括冷库等设备租用费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新型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同样在提挡升级。工作队引进当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落户,联合共建精品茶、土猪肉腊制品加工厂,提升产品经济附加值。“现在我们的鲜叶都是拿到这里卖,价格高而且离家近,今年的清明前茶叶多挣了3000多元。”村民覃春玲收获丰收的喜悦。

  “去年8月入驻龙潭村,茶叶、腊肉等营业收入就达到2800万元,今年的目标是超5000万元。”当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现场负责人张顺正,对这里的发展充满信心。

  推动乡村振兴,油田有着更广阔的视野。工作队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带领村企业参加展销会,先后与油田后勤食堂、武汉中商超市等达成生鲜农产品供应协议。油田还在本部建成乡村振兴消费帮扶馆,设立恩施、利川、鹤峰、来凤、咸丰、宣恩、巴东、建始8个县市800多种优质农副产品,并利用网络站点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两年来,油田为龙潭村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22万元,引入产业投入资金132万元,直接采购农产品380万元,帮助销售农产品70万元。特色产业不仅让村民吃上了“生态饭”,更撑起了“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