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胸类

胸类

施振旦: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施振旦研究员 助力鹅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

发布时间:2023-12-10 10:32:46 来源:胸类

  鹅是我国特色家禽,全年出栏肉鹅超过6亿只,占世界鹅总产量的近95%。作为我国本土产业,鹅产业发展较难获得国际先进家禽行业的指导支持,一直都以小规模零星家庭副业生产为主,其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受到鹅的生物习性和诸多技术问题的困扰,比如种鹅产蛋性能低下,且呈现季节性变化,影响了产业的全年均衡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鹅蛋个头大又重,使用常规孵化装备与技术难以良好孵化;鹅还特别易感染大肠杆菌等,对养殖环境和活动空间要求高;鹅还需要在水上生活玩耍,对于公共水体环保又造成压力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员施振旦近二十年来,担任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的养殖环境控制岗位科学家,专注从满足鹅生活生产所需要的环境福利条件出发,为鹅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进行全产业链的研发技术,取得了显著效果,为我国鹅养殖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作出了重要贡献。

  施振旦,1964年12月生,博士,研究员。他是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环境控制岗位科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333人才教育培训工程”第2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资助对象。

  施振旦早年从新西兰林肯大学博士毕业后,在1993年到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工作,从事动物繁殖学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工作中,他敏锐地发现到广东鹅产业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鹅的季节性产蛋问题。广东省的四个鹅种,都是从夏末秋初开始产蛋,而在春夏季完全停产。种鹅的季节性繁殖问题不仅造成养鹅生产的季节性停产,造成了产业难以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也导致下游的屠宰加工业和消费市场难以可持续发展。鹅的季节性繁殖问题,是困扰整个行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和痛点问题,亟需研发新技术加以解决。

  施振旦将理论知识与生产真实的情况有机结合,为广东养鹅农民精心设计了关键光照调控程序和成本低廉的抗热应激鹅舍等简单实用的技术。该技术在农民的养鹅生产中首次应用,就大获成功,不仅使鹅在夏季非繁殖季节正常产蛋和孵出鹅苗,而且产蛋性能比常规提高了50%左右,经济效益更是常规生产的4-5倍。鹅反季节繁殖技术很快在广东全省推广应用,并在2008年获得了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从2009年起,施振旦加入了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其科研工作从广东拓展全国。他在工作中发现,华东和北方地区所养殖的白羽鹅种也需要开展反季节繁殖生产,然而适用于广东短日照繁殖鹅种的反季节繁殖技术,对北方的鹅种却效果不大。

  为此他从全国各地收集了8个鹅种在自然状态下的全年产蛋数据,绘制了产蛋率的季节性变化曲线,在世界上首次将南北鹅种划分为三种长短日照繁殖类型。根据北方鹅种的长日照繁殖类型,提出了适用于北方鹅种的反季节繁殖光照程序。与此同时,他本人也调入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工作,并组织了一个 “产学研”团队,研发以扬州鹅为代表的北方长日照繁殖鹅种的反季节繁殖技术。

  经过前后三年的艰苦奋战,吸收国内外光照调控畜禽繁殖性能的研究进展,研发集成了效果最佳的光照技术、高效通风抗热应激技术、饲养饲喂技术,使扬州鹅的反季节繁殖产蛋性能从45个蛋提高到70-75个蛋,又将北方种鹅生产的经济效益提高了4倍。

  从此,我国南北各地的鹅产业均能克服种鹅的季节性繁殖制约,使整个产业实现了全年度均衡生产,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则为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广大养鹅农民发家致富创造了美好机遇。

  广东都以“鹅-鱼”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养鹅,一是通过水面养鱼消化鹅粪便降低养鱼的饲料成本,二是利用水面养鹅能大大的提升鹅福利和繁殖性能。随着反季节繁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民经济能力的提升,养鹅规模慢慢的变大,水上载鹅量和粪便排放量一直上升,造成了养鹅鱼塘水体的严重富营养化、有害肠道杆菌和细菌内毒素污染日益严重。

  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制定了每平方米水面不超过2只鹅的合理载鹅密度,同时利用生态防治技术抑制水体有害菌与内毒素污染,即向鹅饲料中添加益生菌以抑制肠道中有害菌的繁殖及在粪便中的排放,再向水体应用光合细菌消耗利用水中营养的东西来抑制有害菌的生长。该技术不但解决了毒素污染问题,而且使种蛋孵化率提高10%以上。技术研发成功后,团队在各养鹅主产区巡回授课,讲解和推广该技术,使种鹅生产性能再上一个台阶。

  如何灵活建造鹅舍也是避免毒素污染的措施之一。鉴于很多地区夏季炎热极度影响产蛋性能的难题,施振旦团队提出采用机械通风降低鹅舍温度的方法。另外采用漏粪地板进行高床架养,将鹅与粪便隔离,有很大成效避免有害菌及毒素污染。

  养殖污水的处理一个较棘手的问题,特别是在作为水禽的鹅,污水产量很大,对经济实力较弱的养鹅农民是很大的负担。对此,施振旦经过在各地调研,提出了将养鹅场与莲藕、芡实和茨菇等水生作物生产相结合的做法,将养鹅场的污水经过简单存放发酵处理之后,供应水生作物生产所需,使用大片水生作物吸收、净化污水,从而通过种养结合的实现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降低了种养殖农民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实现了两者的互惠互利和合作共赢。

  种蛋孵化是种鹅生产的最后一环,对种鹅繁殖的影响举足轻重。由于鹅蛋较大较重,常规90度角翻蛋孵化时常造成胎膜发育迟缓、粘连、营养物质吸收利用不良导致的死胎,使种蛋孵化率一直较低。施振旦团队与孵化机厂合作,加大翻蛋角度至140-150度,孵化时能够很好地促进鹅胎膜的发育,促进营养吸收,促进胚胎生长发育,能够较好地提高孵化性能。在仔细分析不同翻蛋角度孵化下的各阶段胚胎发育情况,施振旦又敏锐地发现,在孵化后期的19至28胚龄,胚胎存活率是在120度角翻蛋时最高。因此,他又提出了 “变角度翻蛋”孵化技术,即从孵化1到18天以140度至150度角翻蛋,从19至28天以120度角翻蛋,以此摆正胎位,使鹅苗更易孵出壳。该技术将鹅种蛋孵化率提高到90%的行业标杆新水平,而且孵化的鹅(甚至鸭)苗质量更高,生长性能更好,从而不仅大幅度提高了种鹅生产的经济效益,也很好地提高了商品肉鹅的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

  雏鹅痛风病是一种近年广为流行新病,主要发生于25日龄以内的雏鹅,主要症状是血液尿酸浓度增高,发病率达30%~50%,死亡率高达50%或更高,常对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是当前严重制约我国鹅产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重要疾病。虽然兽医学研究认为该病与某些星状病毒有关,但是施振旦通过对产业的调查以及从养殖环境控制的方面出发,认为秋冬春季的低气温、养殖环境中的有害菌及细菌毒素、饲料蛋白质含量过高及含霉苗毒素、寒冷时易打堆造成饮水不足、饮水不洁如含病菌甚至过多的矿物质如钙镁离子等,均会通过影响雏鹅肠道健康、肾脏功能,造成鹅苗血尿酸浓度上升等病症。为此,他提出了在抗病毒处理的基础上,再通过均衡日粮营养水平、抑制肠道有害菌滋长、严格孵化消毒以切断病菌传播途径、改善育雏环境和保温、提供优质无菌饮水、确保饮水充足等一系列综合性防控措施。该综合防控措施实行后,确保了鹅苗安全度过育雏期,从而健康生长至出栏,将商品肉鹅出栏率重新上升到90%以上的高水平,从而为肉鹅养殖农民挽回了大量损失,保障了养鹅农民的致富能力,也保障鹅产业的健康发展。

  施振旦的研究将理论联系了实际,实用而且接地气,受到了养殖户、养殖场、业内外专家学者的一直称赞。因此他也多次被邀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也被英国科研宣传刊物《Research Features》专题报道介绍,获得Pencis国际研究奖最佳研究员奖(Best Researcher Award-Veterinary Medicine and Animal Care),也前后获得了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鹅反季节繁殖技术被江苏省和农业部列为主推技术,其应用效果也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介绍,目前已经被推广到全国多个省区,全年产生经济效益30多亿元,大大推动了我国养鹅生产的经济效益、养鹅业的转型升级和农民的增收脱贫。

  在未来,施振旦将带领团队继续攻关,瞄准我国鹅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研发和应用新技术新模式,为新时代鹅产业高水平发展赋能,帮助产业、企业和农民节本增收,帮助我国鹅业发展上新台阶,为实现农业产业产业化、推动乡村振兴作出新的贡献。(文/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