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胸类

胸类

多措并举 跨越发展

发布时间:2023-12-21 17:08:59 来源:胸类

  杞县县委书记郅晓峰(前排左一)、县长李明哲(前排左二)在开封大用肉鸡深加工项目建设现场调研。杞县副县级领导王永力(前排中)、畜牧局局长马丙宇(前排左一)在宗店乡查看养殖场新址。

  这个素有“中原粮仓”美称的农业大县,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立足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多措并举,全力发展畜牧业,通过政策激励、项目引领、强化服务、示范带动等一系列切实有效措施,使畜牧业成为了全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亮点,走出了一条以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目标,以优质畜禽养殖基地建设为核心,以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新型养殖模式为突破口的畜牧业跨越发展的新路。

  目前,全县已建成规模饲养场8562个,标准化饲养小区186个,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养猪场26家,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肉牛场23家,全县规模饲养比重在50%以上。2010年,全县出栏生猪、牛、羊、禽分别达163.4万头、12.6万头、132.1万只、849.5万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16.4万吨、7.26万吨、3.35万吨,实现牧业总产值27.96亿元,畜牧业已成为杞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据了解,畜牧业在杞县拥有传统优势。在《河南省现代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该县被列入现代肉牛产业优势集聚区、现代奶业优势集聚区、现代生猪产业优势集聚区、现代家禽产业优势集聚区和现代肉羊产业优势集聚区,开封大用肉鸡产业化项目还被纳入开封市“十二五”规划,畜牧业目前是该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导产业之一。但是,由于自身特点限制,畜牧业很难摆脱传统的饲养方式,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专业场、户,生产的随意性比较大,存在着人畜混居,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卫生防疫条件等缺点,不仅给防疫带来非常大隐患,并且不可以使有限的资源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不利于农民通过发展畜牧业迅速致富。

  采访中,杞县畜牧局局长马丙宇介绍说,为改变传统饲养办法,提高综合效益,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倾力打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一是实行奖励政策。县委、县政府每年拿出50万元资金,对新建规模饲养场和饲养小区进行奖励。二是千方百计向上级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和项目。2007年到2009年,杞县每年都获得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960多万元,还争取到了总投资300万美元的河南省黄河滩区生态畜牧业世行贷款项目。三是切实为饲养企业搞好融资服务。为解决畜牧饲养企业贷款难的问题,2008年年底,县政府出资200万元,饲养企业以入股形式筹资300万元,成立了杞县兴牧饲养企业担保有限公司,并与县信用联社达成协议,以500万元作为风险抵押金,对入股饲养企业按每股股金3~5倍的放大倍数给予贷款。目前已为80多家饲养企业发放贷款1000多万元。四是保障畜牧饲养企业用地。认真落实畜牧饲养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的政策,对农民建设饲养场免收一切费用,并允许在承包地、荒滩地兴建非永久性畜牧业生产设施,提倡用交换土地等方法解决饲养用地难的问题。

  几年来,杞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河南省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县”、“河南省畜牧大县”、“河南省畜牧业发展重点县”、“开封市畜牧业发展先进县”等荣誉称号。目前,全县已建成规模饲养场8562个,标准化饲养小区186个,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养猪场26家,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肉牛场23家,全县规模饲养比重在50%以上。2010年,全县实现肉类总产18.1万吨,奶类总产3.6万吨、蛋类总产7.87万吨;生猪存栏126.8万头,牛存栏22.7万头,羊存栏123.7万只,家禽存栏812.3万只;年出栏生猪178.5万头、牛12.7万头、羊135.6万只、家禽823.2万羽;实现牧业产值29.25亿元(现价)。畜牧业已成为该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穿过干净的庭院、敞亮的通道,经过严格的全身消毒,记者进入杞县葛岗镇万羽养鸡场的饲养车间。在这里,记者看到,上万只蛋鸡在饲养架上“享受”着生活,出水、温控、消毒、喂食、清粪,全部是自动化,工人们只需做一些简单的诸如添加饲料的工作。该养鸡场负责人张恒和记者说,工人们白天在现代化的饲养区轻松工作,空闲时间能回到生活区休息。这仅仅是该县饲养户实施标准化建设的一个缩影,全县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正在从以前落后的饲养方式向现代化、标准化的饲养方式转变。

  近年来,为改变饲养户的传统饲养模式,助其走上致富路,杞县畜牧局按照“三退三进”的原则,带领饲养户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公司、进入小区、进入市场,全力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园林式饲养小区,促进散养户向饲养小区集中,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提高畜产品质量,使饲养户走上一条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该县城关镇自立牧业有限公司按照标准化建设的猪舍冬暖夏凉,而且猪舍每周消毒一次,定期有技术人员来为猪注射疫苗。饲养环境好了,防疫跟上了,饲养规模自然就上去了。目前,该公司年出栏生猪7000多头。而像这样的养猪场,全县就有30余家。

  由于政策宽松,措施得力,该县养殖的优势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杞县新建规模饲养场120多家,饲养小区14个,示范大户600家。通过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建设项目,全县改良生猪4万多头,引进优质肉牛1.2万头,引进良种小尾寒羊2000多只,祖代肉鸡两万多套,父母代肉种鸡7万多套。2011年前4个月,全县生猪存栏117.3万头,出栏48.63万头,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3%和5%;牛存栏16.9万头,出栏4.3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5%、2%;家禽存栏687.9万羽,出栏312.6万羽,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10%;肉、蛋、奶产量分别为5.1万吨、1.8万吨、0.7万吨,同比增长为5%、6%、5%。

  近年来,杞县畜牧局在用足用好政策、营造宽松环境、搞好服务扶持的同时,着力做好招商引资、科技推广、防疫防控和市场监管工作。

  一是大力推广生物环保养猪新技术和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技术,改变传统脏、乱、差的养殖方式,目前全县已有60多家猪场进行了标准化圈舍改造和粪污无害化处理。同时还推广了生猪、蛋鸡的生产综合配套技术,生猪和蛋鸡的综合效益比上年分别提高7%和8%。目前全县畜牧科技贡献率达55%,比2007年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通过过腹还田,相当于提供了6万吨食料粮,节约投资1.02亿元,使作物秸秆变废为宝,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提高养殖效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二是建立7个畜牧中心和600多人的防疫队伍,做好技术指导、宣传推广作用。按照“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兽医工作方针,抓好以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为重点的畜禽强制免疫工作,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2010年5月,该县先后通过了省、国家春防及重大动物防控检查组验收。

  三是抓经济合作组织,促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近年来,该县为提高畜牧业竞争力,降低养殖成本,促进畜牧生产流通,相继成立了30多家养殖专业合作社,入社会员达1400家,通过合作社外销畜禽764.5万头(只),购进饲料30.8万吨,增收8000万元,同时在促进全县畜禽市场信息和技术交流、增强抵御市场风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加大招商引资步伐,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使产业链条逐渐完备。由河南大用集团投资20亿元兴建的集肉鸡养殖、屠宰、食品深加工于一体的一条龙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该项目是按照“公司+基地+农户+银行+担保公司”的“五合一”模式运作,建设养殖小区40个,形成年出栏2亿只商品鸡的规模,兴建年产能80万吨的饲料厂和年孵化2亿只鸡的孵化场。县城东区和西区正在建设的熟食加工厂、屠宰场、冷藏车间和饲料厂,将用工1.5万人,综合产值不低于60亿元,将成为豫东最大的肉品加工基地。

  五是抓好饲养场监管工作,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今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报道孟州等地出现“健美猪”后,该县迅速行动,积极做好瘦肉精的检测和排查,对全县范围内所有规模养殖场(小区)、养殖大户进行拉网式排查。截至目前,全县未发现一例肉精检测呈阳性的生猪,促进了全县生猪生产的健康发展。

  谈到今后工作,不事张扬、一贯低调的马丙宇局长和记者说:“依照国家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要求和省委卢书记‘四个重在’精神,以标准化创建为先导,搞好五大基地建设,提升品位,做出特色,继续做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积极推广长葛‘雏鹰’养殖模式,引导扶持中小养殖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道路迈进,按照《河南省现代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意见,认真做好我县现代肉牛、奶业、生猪、家禽、肉羊产业优势集聚区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我县畜牧业再上台阶,跨越发展。”